查看原文
其他

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对抗遗忘|未读选书

2018-01-24 现实主义的 未读

摄影 by 何伟


2017年是短视频走红的一年,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注意力在不同事物之间的切换愈加频繁,遗忘的速度也在加快。眼前的事物足以占据生活的全部,而远方的人,更宏大的世界和将要发生的未来几乎很难有存在感。这样的时刻我会想到非虚构写作,冷静的笔调、客观的态度、更长远的视角让我们从空中回到地面,从虚幻回到现实。

 

上周六,我们的深读栏目发了一篇关于日本色情店的文章,反响很不错。这篇文章选自《女性贫困》一书,从属于译文纪实系列。译文纪实系列是上海译文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的为主打的一个图书品牌,作品素材大多来自记者实地采访,以真实的数据、题材,以非虚构的姿态,从各自领域关注当前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译文纪实总策划 张吉人


译文纪实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3年创立的一个子品牌书系,也是国内首套集中出版非虚构作品的开放性丛书。从2009年最初的策划尝试到如今,译文纪实共推出了25种非虚构图书,其中无论是以《寻路中国》为代表的 “外国人记录中国” 系列,还是《大灭绝时代》这样聚焦于环保的主题出版,或是关注宗教激进主义的《慕尼黑的清真寺》,和关注现代人遭遇普遍困境的《穷忙》、《无缘社会》和《女性贫困》,都成了叫好叫座的畅销书品。


译文纪实的选书标准,是 “用故事,进入真实”。既然是纪实文学,主打的自然是非虚构写作,但是非虚构的范围有着广阔的选择,所以会选择与我们的现实话题密切相关、甚至能够预料到会引发关注的主题。某种意义上,图书的选题并非都是为了迎合社会和市场,有时候也能精准地预料市场,发掘出潜在的热点话题。


对于大众而言,故事是进入一本书、一种生活、一个世界的最好方法。用非虚构的方式写作故事,就意味着在阅读的同时,还能引发我们对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种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进入的阅读,自然会激发读者去追问存在的意义,争论现实的议题,也会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吉人



《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美] 赛斯·西格尔|著

陈晓霜 叶宪允|译

2017 年 12 月出版


“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听起来可能非常无趣,但翻开《创水记》之后你会发现,恰恰相反,这其实是一本极有趣的书。还记得小学课本里教我们 “一水多用” 的那一课吧?那些想起来都很遥远的节水办法在当今的以色列却是生活日常。


在以色列,如果你在雨季开始时在自家的房顶上放上一个水桶,你拥有水桶和房子,但水桶里的水却不属于你。没有得到许可证就收集雨水的行为理论上违反以色列《水法》,因为水在那里属于公有财产。


这个国家的水系统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什么以色列人那么爱惜水,乃至发展出独特的水文化?为什么集中控水能在一个自由市场国家实现,且让人民心服口服?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创水记》中找到答案。



《女性贫困》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著

李颖|译

2017 年 9 月出版


“年轻女孩” 和 “贫困” 似乎是最遥远的两个概念。女性的贫困是一个隐形的问题:表面上,她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穿着打扮和普通女孩没那么不同。NHK 特别节目制作组深入到这些隐形的女孩之中,调查女性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连锁反应。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一种无奈和绝望,“你应该勤劳一些” 这样的话也许显得过于简单。在男女收入差距很大的日本社会,女性一旦离开男性就极可能陷入贫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同住在一间网吧不同隔间的母女;贷款上大学毕业后却还不起贷款的优等生;因为离异走进红灯区的单身妈妈……她们努力地想要摆脱贫困,理想是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女性贫困》包含了以下四个电视节目中没有介绍的采访内容:《早安日本:不被期待的妊娠——女性们的现实》、《她们的分娩—— 2013 年某母子宿舍日志》、《 Close-up 现代》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以及特别节目《女性贫困——代际传递效应》,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东北游记》

[美] 迈克尔·麦尔|著

何雨珈|译

2017 年 1 月出版


“很多关于中国的书都让人心生帝国豪情,想要指点江山,画一幅辽阔版图,对世界宣布:这是中国!然而,我们的故事,和东北这个字眼本身一样,界限比较模糊,总是你来我往,仿佛海滩上在我们眼前起落不定的潮水。《东北游记》的作者迈克尔·麦尔是一个美国人,他娶了一位东北妻子。书写东北便是从这段并没有太多猎奇成分的异国恋情开始。


东北具有其历史复杂性,曾经是满洲里、关东、北大荒。麦尔能让这种复杂性显得足够亲近,他兼有本地人和 “老外” 的双重身份,在他的行文中将家庭见闻(小历史)和地理风物(大历史)并置,让我们在过于熟悉的事物之中看见陌生,也得到关于东北乃至中国的新知。历史原本是关于过去的事,他却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

[美] 戴维·霍夫曼|著

冯乃祥 李雪顺 胡瑶|译

2017 年 12 月出版


叶利钦的改革带给了俄罗斯民族史无前例的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数以百万计的俄罗斯人第一次出国,投票选举,享受新闻自由,并学会了自食其力。叶利钦本能地理解自由,但是他没能建立起法治来规制他所释放的自由,这带来了一个扭曲的资本主义社会。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油气、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这就是寡头时代,他们的故事是这本书的核心。


2000年,普京执政后,他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他承诺要取缔寡头 “阶级”,书中所记录的六位寡头很快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人认为,普京的行为是把一种看似法治的假象运用于一种利益至上的体制中,铲除政敌而不受惩罚也许他并没有打破财富与权力之间的铁链,而是接管了这一链接。《寡头》在关注傲慢且惹人注目的第一代寡头时,也注视着普京统治下沉默而隐秘的新一代寡头以及新时代软性的集权


本书作者戴维·霍夫曼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参考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慕尼黑的清真寺》

[美] 伊恩·约翰逊|著

岳韦|译

2017 年 3 月出版


普利策奖得主伊恩·约翰逊在一家伦敦的书店里注意到了一张特别的世界地图,各个国家都按穆斯林人口的比例用颜色来标识并标有世界著名的清真寺。在这些清真寺中,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让他感到奇怪,德国境内一个小型的伊斯兰组织怎么配得上那么大的来头?他从这个微小的问题出发,追随着不同的线索抵达历史的各个角落。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伊恩·约翰逊追踪了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 70 年的历史,带来了这份报道

 

《长乐路》

[美] 史明智 | 著

王笑月 | 译

2018年2月出版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一座城市中的梦想。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一条街道里的中国。长乐路长约3.2公里,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史明智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这条路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时光荏苒,风起云涌,唯有树木恒立。


史明智在《长乐路》中讲述了这条路上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和情怀,他们追梦的手段和自由。在今天的上海,无数的外来者将梦想垒在一起,希望在这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我们可以透过这条三公里的狭窄街道,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


《东北游记》的作者麦尔说:“每座伟大的城市都会有一本书来捕捉它的兴衰,《长乐路》属于上海。” 《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评价:“《长乐路》是一本以上海为主题的报道作品,这条路反映了今日中国的各种复杂矛盾,以及令人惊讶的趣味视野。”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译文纪实系列。



 往期回顾


编辑=Aphasia

投稿/合作  unreadsky@163.com



译文纪实系列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